咨询热线

010-82138885

企业概括

Enterprise summary

首页 > 企业概括 > 行业新闻

企业文化 企业简介 行业新闻 企业动态
如何学做一名好教师 |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践行
发布时间:2025-09-11 10:25:47| 浏览次数: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提出了要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本期封面主题聚焦五位来自老、中、青不同年代的教师,通过呈现他们的成长经历与从教心得,展现其与教育家精神的高度契合,以期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奋发有为,共同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华章。


为了实现“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特级教师于漪在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力求达到一个个新的境界,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常青的、伟大的、辉煌的教育事业之中。她的成长经历给青年教师们带来了怎样的启发?一起来听《上海教育》原主编、教育新闻工作者金正扬讲述特级教师于漪的故事——




于漪,原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全国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育人观念改革及学生思想品德、青年教师培养,师德上堪称典范。获“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改革先锋奖章”及“最美奋斗者”称号。


金正扬,《上海教育》原主编,教育新闻工作者,较早关注了于漪的教育教学经验,并著有相关文章及书籍。


她—于漪,几十年来,为了实现“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她的一言一行始终在追求教师人格的力量、学术的魅力。为了力求做到这一点,落实于行动,她一直在想方设法清醒地认识自我;一直在不断挑战自我;一直在不断追求,实现自我超越,达到一个个新的人生境界。她的成长经历会给每位青年教师带来启发。


图片

用好“两把尺子”,清醒地认识自我




作为一名教师,要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常青的、伟大的、辉煌的教育事业之中,拥有人格的力量和学术的魅力是重要的一环。几十年来,于漪一直在这方面孜孜以求。在《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一文中,她这样写道:


“清醒地认识自己,是追求教师人格力量的前提。中国有句古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因为认识自己很难,所以才可贵。我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如何“量”?于漪举例说:“我每听一节课,包括听我徒弟的、听青年教师的课,都是张开我的感官、运用我的思维器官去学习,因为我信奉‘博采众长’。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我听报告、跟人家谈话,总是要拿这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


记得45年前,笔者和徐金海先生采访于漪,她就谦虚而又风趣地说:“我的教育教学经验说到底,都是学大家的,或者说是‘偷’大家的。”


当时,我们看到她的备课笔记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于漪告诉我们,扉页上的这句话写于她改教语文不久。她回忆说:“当年,在完成这个新任务的过程中,困难接踵而来。”


当时学校分配她教的是高二的语文课,备课时她拿到一篇文章,感到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文章既长又深,这对一个非本专业毕业、对语文教学又从来未沾过边的教师来说,其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一篇课文好在哪里,又为什么好?通过自己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又应该怎样来达到?而批改学生作文时她更迷惑,这些文章好在哪里呢?如果写得不好,那么“败笔”又在何处呢?


她找来了很多的参考资料,学习了老教师的备课笔记,听有经验的老师上课,并且详尽做了课堂记录,似乎摸到了语文教学程序之“门”:先是题解,介绍时代背景;然后讲解生字生词,划分段落和层次;再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最后通读全文,布置作业。于漪兴奋地向这道“门”发起冲刺!


但是教着教着,她对这道“门”又产生了怀疑与否定。有一次教《包身工》,于漪看参考书,钻研时代背景,拟出详细的段落提纲,授课时前后花了5个课时把自己的备课所得不折不扣地按“程式”教给学生,但学生读起来还是疙疙瘩瘩,更不消说透彻理解文章、体会用词造句的精到了。这使于漪吃了一惊。课后,她找了不少学生谈心,学生都反映:“听时清楚,讲时糊涂”“印象不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这无助的时刻,于漪“量别人的长处”的尺子又发挥了作用,她搜索记忆库,不禁想起了自己中学时代老师讲的《故乡》—课上,老师先用丰富的感情、诗一样的语言,给学生勾画出少年闰土的神异的图画,接着又用冷峻的口气谈到了中年闰土的衰老、迟钝、自卑、麻木、迷信……于漪还清楚地记得,老师在形象地描述闰土前后变化的时候,并没大讲时代背景,只是在结束的时候含蓄地点了几句,同学们就心领神会了。


于漪从中认识到,语文这东西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程式化的刻板教学不仅会使学生的思想僵化,更会把活的课文教死。后来,她在广泛地用“尺子量”周围教师所长时又逐渐悟到,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工具性学科,它是通过丰富的语言、典型的事件、生动的形象、精辟的说理去感染人和教育人,从而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门”。


于漪说,这个找“门”的过程,就是用“两把尺子”相互“量”的“自我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艰苦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既有沉痛的教训,也有甜蜜的回忆;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于漪通过这样反复的探索、试验,终于丢开了原来的那套模式化教学,从语文教学的共性中找出其个性,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


于漪说,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要时时用另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有时,自认为教课是认真的,课前认真备课,真有点像张志公先生讲的那样着了魔:“我先拼命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然后把上课的每句话都背出来,再口语化。我洗衣服时在考虑、拣菜时在考虑、乘车也在考虑,乘过站是常有的事。我常常在想,怎么讲学生听得才舒服,学得才愉快?可每次上完课,我又总觉得这里不行、那里不行,满是不足和缺陷,于是我再写下‘教后记’,就是记下学生学习的闪光点,记下自己教学的不足。”这样用两把尺子,“我就能清醒地认识自己”。


在过去长达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于漪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字典里永远没有一个“够”字。她说:“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要跟着时代前进,怎么会够呢?正是由于这样,所以我横比竖比,量别人、量自己,越比越使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我觉得做老师,别人的教育是其次,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内在的动力。”



图片

“自我教育”的“两根支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者必须在他自身和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于漪说,这“最强烈的刺激”就是“自我教育”。


于漪把“自我教育”作为一项终身任务。


她说:“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能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看我一辈子怎么努力学做教师。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有两根支柱:第一根支柱是勤于学习,第二根支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集点就是不断反思。教育事业,是非常丰富又是非常复杂的,现在做老师一定要有时代活水。”


“时代活水”哪里来?


于漪说:“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智力生活,不断学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己不天天学习、月月学习,哪里来的源头活水?”


学习,一是重要的理论要反复学。于漪说,因为重要的理论是精神支柱和精神食粮,要学懂。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出来后,于漪即刻就抓紧反复学,每学一次,总是热血沸腾。由此,她深深感到:我们的教育一定要面向世界,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人家比,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靠谁?靠每一个有志青年、每一个有志的教师和学生。这样,她越学越感到肩头责任的重大。


二是要紧扣业务深入学。于漪自从改教语文后,自知“先天”不足,就根据自己的业务情况制订了一个自学计划,把要进修的内容分成两类:一类是和当前教学有直接联系的语文基础知识,有语法、修辞、逻辑、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历朝的诗文选等;一类是属于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如《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及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东坡、剑南的诗文和稼轩的词等,还有外国的著名文学作品和鲁迅全集的创作部分,以使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初具发言权。


在读书上,于漪是非常肯花“功夫”的,她憋着一股攻书不畏难的顽强精神,读不懂的书,她会接连读好几遍,直到原来那些陌生的、理解不深的东西终于融化在自己的心里。于漪越是多读书越是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她总觉得“读不尽世间书,行不完天下路”。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读书学习,于漪给自己制订了一张苛刻的生活时间表:


每天,当黎明来到之前,在于漪的房间里已经响起了轻轻的朗读声;当人们迎着曙光跃身起床的时候,在于漪的案头已经积起了一小堆批改过的作业簿或修改过的教案;当人们正在挤着交通车赶路上班的时候,于漪已经来到了学生中间,或辅导,或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白天,她兢兢业业埋头工作,有时深入到学生中探求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晚上,当人们休息的时候,于漪却又埋首在台灯之下了。晚上九点之前,她大多用于备课、编写教案,或批改学生的作文;九点之后,她就一头沉浸在书堆里,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直到人们早已鼾声连连进入梦乡,她才收拾起摊在桌上的书籍和作业簿入睡。这时大都已是深夜12点了。


于漪,就是在这一分一秒的充分利用中,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知识海洋的彼岸、向着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迈进着,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勤于学习,是于漪学做教师的第一根支柱。她的第二根支柱是勇于实践,在每天耕耘的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问题。


为了在语文教学领域突破旧有的规范,打破束缚学生思维的程式,并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于漪时时处处都在留心观察,考虑如何尽快让学生掌握好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工具。


一次,于漪和爱人黄先生一起去看京剧《三岔口》,于漪颇受启发:舞台上,演员一句都没唱,也没讲,仅凭几个动作就使观众明白:这是一场深夜摸黑格斗。明明舞台上灯光那么明亮,却使人觉得这是在漆黑的夜里,心情和剧中人物一样紧张。她在想,演员能用他们的表演启发观众,唤起观众的想象,而且在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经久不忘。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不也应该像京剧表演那样,充分调动一切手段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扉,使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吸收进去,成为自己活的东西吗?


在以后的教学中,于漪一直在思考着、实践着。她每讲一课,就进行一次总结,一面到学生中去听取反映,一面在教案上写下“教后记”。有时,她还主动邀请教研组老师来听课,帮她出谋献策,共同研究改进方法。


于漪在教学中之所以有那么一股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不仅在于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而且还因为她有一种“虚怀若谷”的治学态度。她在教学中从不自满,总不断反思。她说:“这样一个人文的学科,千万不能把它教成技能技巧,重术轻人。”她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我记得教66届高一时,有名学生在作文中写一个老头,他为刻意求工,想把这个人写得很形象,就用了一个比喻,说老人的胡子像牡丹花一样很美。比喻用得不当,讲评作文时我把这件事张扬了,说用比喻一定要恰当。事隔几年,这个学生已是一名律师,他对我说:‘于老师,你这句话让我掉到冰窟里。如果当时有地洞,我一定钻进去。’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这样挫伤了学生,这就成了我终生的遗憾。教育过去就过去了,难以弥补,不是衣服破了打个补丁。开始我在教语文时也总认为语文是交际工具,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但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的认识就不一样了,我觉得自己的认识很肤浅,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同时发生。它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讲完这个例子,于漪深有感触而又充满自信地说:“所以我教了一辈子,一辈子在反思。正如罗曼·罗兰所讲‘这累累的创伤就是标志着你生命前进的一步’。我确是累累创伤,随便打开自己的文章、教案,可以讲出很多不足和缺陷,但正是这些缺陷、不足,激励我向前奔跑。”


这也正是于漪一直追求的目标—“思想升华,感情净化”。



图片

不断更新目标,永远超越自我




2006年初,于漪曾应邀在上海市中青年语文教师论坛上作过一次精彩的演讲。她那铿锵有力、令人深思的话语,震撼着与会的每一个中青年教师:


“什么是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成长。我一辈子只追求‘合格’二字,这个‘格’太难了,这个‘格’是国家的期望,人民的重托,那是不容易的。因此,学习是第一任务,你的学术魅力,你的人格魅力,离不开学习,没有第二条路子。宋朝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承担的任务就是‘为往圣继绝学’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修身才能具备两个魅力—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才能教好学生,我们的语文才能教到学生心中,而绝对不会只在课堂上飘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漪这样高屋建瓴地引领着中青年教师。而几十年来,她自己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不断给自己订立当下的目标,不断地达成目标,从而超越原来的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于漪从改教语文开始,在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目标,她说:


—开始做语文老师时,为了能在课堂上站下来,我追求八个字“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一定要研究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呢?我是育人啊,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因此我追求这个境界,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步,我领悟到我是教语文的,带领学生要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自己要做榜样,所以下决心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力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要学生写文章,你自己就要写。为了力争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我就用“以死求活”的笨办法,把上课的每句话写出来,然后修改再背出来,背出来再口语化。教学语言要有文化含量,要有相当大的词汇量,要有文化气质;


—接着,我又追求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我想语文这门人文学科如何才能让学生有点艺术享受,于是我追求教学中的春风化雨,让语文充满艺术享受。20世纪70年代末,我就考虑如何用知识含量高、能打开心扉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对课堂教学节奏、讲和练的角度方式以及课结束应该怎样余音缭绕等做了一番研究;


—学生愿学只是开始,而以学生为本,我还没有真正做到,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拼命探索的是师生互动、综合效益。我体会到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有机融合德育和美育,三育一体,课就立体化了。立体化多功能,就是对人进行多方面培养,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才能明显提高;


……


这一步步走来,于漪就是这样在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力求达到一个个新的境界,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教师—符合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


“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这是于漪一种真实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写照。几十年来,她始终有着一种生命的原动力,追求学生的长足进步和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追求语文教学境界的不断提升,使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和塑造心灵的丰富而又魅力无限的殿堂,使学生具有一颗成色纯正的“中国心”。这种强烈的使命意识,已融入她的血液,成为一种永恒的生命追求。


文章来源 |《人民教育》2025年第17期

转自|人民教育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