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不少校长坦言,由于生源质量、待遇等多方面原因,县中一度处于生源流失、教师流动性大的尴尬境地,“我们虽然是县一中,但是引进公费师范生也比较困难,许多毕业生不愿意来”。
近年来,甘肃省教育厅将省级示范性高中、特色高中高级岗位比例分别提高到30%、27%,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高中长期任教。同时,创新实施新时代陇原教师培育“四名工程”,为县中精准培育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名信息化引领导师,让教师队伍士气大增。此外,属地招生政策的落地为县中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吸引更多“金凤凰”筑巢。
“我们专门建立敦煌籍‘双一流’及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生人才库,今年就精准引进高层次教师8人。”敦煌中学校长刘亚明说,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内涵、品牌声誉实现跨越式提升,优质教育成果惠及每一位师生。
在会宁一中书声琅琅的清晨走廊,总能看到英语教师马英英的身影。硕士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是高考让我见识了外面的世界,我选择回来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和我一样,为自己、为祖国而读书、而奋斗”。
据统计,近5年来,全省补充近2600名高中教师。其中,国家公费师范生1407名、省级公费师范生400名,有效解决了县中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问题。同时,借助东西部协作机制,先后有42名东部地区学校校长在甘肃县中交流挂职,2960名学科骨干教师对口帮扶。
仅2024年,20所学校共聘请市级以上名校长3名,引进骨干教师285名,其中公费师范生、研究生、副高职称占比20%;培训1.4万人次,新培养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名师名班主任180人,实现质量、能力“双提升”。
甘肃着眼普通高中扩优提质,全方位加大优质资源供给力度,统筹推进高水平的师资、可持续的资金、可共享的资源一体发力,教师职业获得感明显增强,吸引优秀人才在高中长期任教的机制更加完善,县中“生源之困”也随之得解。2024年,全省20所专项支持的县域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比上年增加4248名,有效缓解了优质生源流失问题。
在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二(17)班教室内,一堂“双师课堂”正在进行。省外名师借助授课系统,带领学生进行趣味英语作文写作,本校任课教师王艳玲则现场协助教学。“通过‘双师课堂’,学生享受到了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了学习兴趣。”王艳玲告诉记者。
早在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让远端学校“原汁原味”地品读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实施同步、教师研修同步、教学资源同步共享。
现如今,数字赋能课堂教学效率在县域高中成为常态。近年来,甘肃大力促进“一网一中心一平台”建设,省市县校四级联通,全面推进全域全员全过程智慧教育平台应用,高中教师应用率超95%、学生参与率达100%。
围绕落实“强省会”战略,甘肃省教育厅与兰州市共建5个高中教育集团,实现优质资源倍增,并示范引领带动全省组建62个高中教育集团、覆盖161所高中,72所省级示范高中结对帮扶136所县中,形成以优带弱、整体提质新模式。同时,全面实施教研改革“六大行动”,分片区建成10个高中学科教研基地,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县中办学活力持续增强。
此外,许多县中将天津、山东等省份和省内名校先进理念、机制融入治校治教全过程。自2022年8月起,山东济南和甘肃兰州的教育帮扶团队入驻临夏州永靖中学,并提出以“提升常态课效率”和“构建新型课堂”为两翼,全力推进“2510”新课堂教学目标。近3年,永靖中学高考本科上线率实现显著增长。
各地还强化“横向思维”和“比较意识”,合作共建发展之势如火如荼。甘肃与江苏携手搭建高中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目前双方已开展教研活动200余次、研发示范课例200余节、参与教师20余万人次。“在与江苏名校手牵手的基础上,我们还持续强化与成都七中、天津市杨村一中等学校合作,提升了办学水平。”静宁县第一中学校长周串虎说。
一系列“组合拳”,让县域高中质量稳步提升。据统计,2024年,20所县中振兴项目学校中,有9所学校引入国内名校优质教育资源;课题立项和市级以上论文发表数量分别增加48.6%、20%;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优良率、学生毕业率均大幅提高。